马六甲皇朝与明朝的外交:三保山与三保井

clip_image002自拜里米苏拉建国以后,擅长外交的他首先派遣使臣到与他有过节的暹罗帝国去进贡,并请求接受暹罗帝国的庇荫,为的当然是之前在淡马锡捅出来的漏子,还有好汉不吃眼前亏的心理了。1403年,恰逢中国明朝永乐皇帝为了重振国威派遣使臣中官尹庆路过马六甲,拜里米苏拉趁机与明朝建立外交关系。在西元1405年,明成祖派遣宦臣郑和以及副使王景弘下西洋(所谓西洋就是泛指当时称加里曼丹以西至非洲之间的海洋为西洋),郑和舰队以马六甲作为中转站,并和拜里米苏拉相处得不错。这年,暹罗以及满者伯夷帝国都想要染指刚出生的马六甲王国政权,拜里米苏拉于是向郑和求救。郑和在给予暹罗口头警告的同时也向明成祖昭请册封马六甲以及拜里米苏拉的政治地位。同年马六甲派遣使者随尹庆回去中国觐见明朝的永乐皇帝,并得到中国皇帝的确认,赐国壐1方、紫袍1袭,及代表王权的黄伞1柄,黄伞从此成为马来王室的标志。

由这里可以看出,拜里米苏拉的外交手腕以及政策的厉害,以中国牵制邻近的其他比较强的政治势力,并趁机培养自己军事力量,保家卫国。
明朝航海家郑和 (1405~1433七下西洋)

 

clip_image004

明朝历代皇帝年号列表

15世纪末~16世纪初,马六甲遣使来中国先后有30次,其中国王亲自率领使者来访的就有 5次。明朝政府自1403年派尹庆访问马六甲起,到1481年,也曾遣使14次回访马六甲。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网上资料已经很多,在这里就不要赘提了。

 

三宝山

clip_image006

既然提到郑和,就不能不去三保山看看。三宝山为早期郑和舰队下西洋时的半途中转站的扎营地,他曾经在这里建立补给库,正式的名称是官厂,以便让他和他的舰队在等待季候风转向的时候在这里囤积粮食以及清水。虽然传说如此,但是要不是近代的填土活动过于活跃,我想官厂的设立理论上不应该会离开马六甲河口太远,况且在山上设立官厂也没有好处,所以我比较相信官厂其实是设在马六甲河口西岸附近的地方。三宝山也是以郑和的名字三保太监来命名。话说当年永乐皇帝曾经让郑和带一块记录马六甲政治地位被明朝确认的石碑来,树立在当时记录中的西山,不晓得是不是就是三宝山,而这块只出现在书中的石碑目前已经找不到了。

现在的三保山是一个占地非常广阔的华人义山,从殖民时代到现代已经多次被官方要求让路给社会发展,幸好本地华裔地坚持以及保护下,这座山才得以保留。

关于三保山比较后来的发展,我打算另开篇幅,以便让这一段比较集中在谈马六甲和明朝的关系。当然,三保庙也会在那边提起。

三保井
clip_image008

1406年开始至1433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其中有五次有在马六甲停留,并在马六甲的三宝山脚建立舰队的休息处,传说共凿了七口井(七星井),当我去到的时候只看见一口,大概其他的都给后来的建筑让路或者崩掉了吧?据说就算在最干旱的旱季的时候,这口井也从来没有干枯过。但是就像所有华人庙里的井或者小池塘一样,里面总会有人投硬币许愿。旁边的解说牌上还说,投了硬币的人以后一定会重又此地,看得我实在流了一身冷汗。这口井又叫做王者之井(King’s Well),又或者汉丽宝井。

 

clip_image010说到三保井就会提起汉丽宝,一位来自中国的公主,嫁给马六甲苏丹曼速沙的美丽故事。这也是三保井的由来的另外一个传说。其实汉丽宝公主远赴马六甲的故事很多,但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护送她来的人并不是郑和,因为根据马来纪年的纪录,这段婚姻大概是在1456年完成,而那时候郑和已经逝世了(郑和是在他第七次下西洋的时候死于印度果亚附近的海域)。根据中国的史料,这一段婚姻并没有很明确地记载,但是在那一个时期明朝拓展影响力的方法包括政治婚姻,所以汉丽宝与苏丹曼速沙的婚姻却也有某种程度上的可信度。

传说中汉丽宝公主带了五百随从嫁到马六甲来,国色天香,曼速沙看了龙心大悦,划了一大块地给公主一行人,就是今天的三保山了。那口井据说是曼速沙挖掘来送给汉丽宝的,井水清甜可口。其实依据中国史料,明朝并没有公主被嫁到马六甲来,所以很有可能汉丽宝其实并不是公主,而是皇亲国戚。汉丽宝过来的时期应该是在景泰年明代宗掌权的时代。我并不是喜欢吓人,但是根据维基百科里面显示的汉丽宝想象图看来,她长得不但不太能去,而且有点面目狰狞。那时候我向苏丹曼速沙应该没有眼镜,而偏偏患了很重的近视呀。无论怎么样,撇开长相不说的话,能为枯黄色的历史里面添上一份浪漫的色彩,汉丽宝的存在依然是很美丽的传说。

这口井周围的四面墙以及地上独特的铁锈红石是后来荷兰殖民统治时期才加建上去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si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